2025年5月3日至5月17日,由圣保罗大学圣卡洛斯工程学院(EESC-USP)主办、圣保罗研究基金会(FAPESP)资助的“结构安全圣保罗暑期学校”(São Paulo School on Structural Safety)在巴西成功举行。浙江大学(宁海)生物质材料与碳中和建设联合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博士二年级研究生卫翰林申请并通过层层遴选,与其合作导师、同时也是受邀讲师的Cristoforo Demartino教授(Roma Tre University, Italy)一同参与了这场为期约半个月的高水平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共汇聚了来自全球23个国家的94位青年研究者与15位国际知名专家,围绕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结构安全议题开展了深入的学习与交流。
图1:2025年“结构安全圣保罗暑期学校”全体与会师生合影
此次暑期学校围绕主题安排了多场专题讲座。首日由Mark G. Stewart教授(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ydney, Australia)以“气候变化对基础设施的影响、可持续性与基于风险的气候韧性设计”开场,引导学员思考全球变暖与结构安全之间的复杂关联。Paolo Gardoni教授(University of Illinois, USA)随后介绍了“可持续且具韧性的关键基础设施”的系统设计方法,强调基础设施在提升社会抗风险能力中的核心作用。
图2: Mark G. Stewart教授在暑期学校开场讲座中探讨气候变化对基础设施的影响
Túlio N. Bittencourt教授(University of São Paulo, Brazil)讲授“土木基础设施的监测技术与韧性评估”,展示实时监测在提升结构性能可靠性方面的重要价值;Rafael H. Lopez教授(Federal University of Santa Catarina, Brazil)探讨“基于期望价值函数的结构优化方法”,从概率角度优化结构安全性与经济性之间的平衡;Vanderley M. John教授(University of São Paulo, Brazil)则强调了环境适应性设计在应对气候挑战中的实践路径。
Jochen Köhler教授(Norweg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orway)聚焦“结构设计规范的发展趋势”,提出未来规范需融合安全性与可持续性;André T. Beck教授(University of São Paulo, Brazil)介绍“建筑结构冗余性与鲁棒性优化”的理论与实践,提升结构系统应对极端事件的能力。
Cristoforo Demartino教授的讲座“面向韧性基础设施的气候预测方法:融合机器学习、数字孪生与实时感知技术”系统阐述了如何以数据驱动方式提升结构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能力。
图3: Cristoforo Demartino教授讲授基于数据驱动方法的气候响应建模技术
进入第二周,Mauricio Sánchez-Silva教授(Universidad de Los Andes Colombia)将建成环境视为动态系统,提出基于生命周期视角的减排与可靠性评估策略;Seymour MJ Spence教授(University of Michigan, USA)讲授“基于性能的风致荷载结构设计”,结合减排与安全性目标提出优化路径;Ioannis A. Kougioumtzoglou教授(Columbia University, USA)则分享了关于“随机结构动力学”的建模与求解方法,为处理极端环境载荷提供理论基础。
在课程的最后阶段,暑期学校组织了头脑风暴与项目构想环节,鼓励学员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自身研究,探索跨学科合作的潜力。同时,学术海报展示环节也精彩纷呈,来自全球的博士研究生、博士后及青年科研人员围绕结构安全与基础设施韧性主题,分享了各自的最新研究成果。卫翰林在此次环节中展示了其题为“基于风险的高层胶合竹框架结构抗侧力斜撑系统优化设计”的研究,聚焦于天然可再生材料在高层建筑中的结构应用。通过引入不确定性分析与风险优化方法,该研究提出了一种兼顾结构安全性与绿色低碳目标的构件配置策略,获得多位讲师与国际同行的积极肯定与合作意向。
图4:海报展示环节中与会青年学者积极交流研究成果
通过此次活动,卫翰林不仅全面了解了结构安全领域的发展趋势,也就自身研究课题获得了实质性反馈与启发,同时拓展了国际学术联系,为今后的科研深入与合作打下良好基础。
图5: 从左至右分别为博士生卫翰林、Cristoforo Demartino教授及其博士后Carlotta Contiguglia在暑期学校合影
本次活动的成功参与,不仅体现了中心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可持续与结构安全等关键领域的研究深度,也展现了中心在促进研究生国际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方面的长期投入与战略眼光。未来,课题组将继续鼓励青年学者积极融入国际科研网络,拓展学术视野,深入推进在关键工程问题上的原创性探索与跨国协同。